昔日辉煌"地王" 为何今日长"荒草"
近日,成都又将拍卖出让几块大宗地块,这一定能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因为又一个“地王”有可能诞生。每一次“地王”的产生都是轰轰烈烈,然而不久后,人们就会陷入沉默与遗忘中,当我们梳理记忆,再环视市场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成都众多曾经辉煌、本是长着“金子”的“地王”,至今仍在长着荒草。这些地块都因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而至今闲置。尽管,这两年政府对闲置土地的监管整治力度很大,对闲置土地征收高额的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发等等,但这些或被迫、或有意囤积的“闲置”已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
被迫闲置:政府积极介入很重要
采访中,记者发现“地王”闲置的原因很复杂,可能关系政府、当地村民以及开发商三方的复杂关系不能理清。而要促进关系理清,推动土地开发,政府的积极介入不可缺少。
“事实上,现在囤地没有以前容易了。”一位开发商说,近两年成都出让的土地,都明确约定了开工期限,开发商很难钻空子,影响近几年“地王”开发进度的,可能还是“国六条”。“现在很多城市对‘90平方米、70%’的规定都抓得很严,‘国六条’以前出让的土地几乎都得重新改规划。”除了遭遇“国六条”,规划难以通过、许可证拿到时间推后外,拖延开发时间的原因便更加复杂。有开发商非常“无奈”地告诉记者,“其实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是希望一手交钱,一手拿地。这种拿地不是指一纸批租协议,而是指拿到可以马上进行投资开发的净地。谁知到头来,还是要遭遇很多复杂的收尾问题。”该开发商认为,促进土地开发,政府的积极介入非常重要。
有意闲置:让时间给土地增值
尽管被迫闲置在近几年的出让土地中十分常见,但对于更早前出让,而今仍然闲置的土地而言,更多是开发商的有意闲置。虽然“土地囤积”在房地产业界和官方仍是令人忌讳的话题,但随着地价飞涨为持有者带来巨额财富,业界对这种囤积收益了然于心。特别是三年前土地一级市场交易多以协议出让为主,低价拿地并不稀奇,如今的囤积收益也只有更为丰厚。
某业内人士坦言,土地囤积现象是存在的,因为在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土地本身的增值已经超出开发土地的增值,势必导致土地囤积。甚至某投资集团一位负责人坦言,一直以来房地产开发商几乎没赚过产品的钱,整个行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土地利润。在中国房地产业的20年发展史中,开发商一直依靠“资源理论”获利。
“闲置土地造成资源浪费,开发商囤地严重会导致房价上涨,其背后原因非常复杂。”国内知名地产专家赵卓文分析说,“时下正值土地行情飞涨之时,手握闲置土地便可待价而沽,等于日进斗金。房价飞速上涨、房地产开发异常火热的根源其中之一就是出于此。因此不少城市将处置闲置土地作为平抑房价的重要手段。”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监察处工作人员近日表示,成都将落实好国家和省下达的耕地保护责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落实土地管理责任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在建设用地申报审批时,成都将严格按照土地规划和年度计划审查,对不符合土地规划、没有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原则上不予受理。
同时,成都将优先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关系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用地。“今年,我们成都市还将千方百计挖掘土地潜力,加大住宅用地的供应,尤其是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等,我们还将继续坚决清理闲置土地,结合旧城区危破房改造和各郊县城乡村改造,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他同时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