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地质结构稳成都很安全
成都安全吗?还会不会发生大地震?为此本报记者26日专门采访了构造地质学家、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忠权教授。
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在美国St.LouisUniversity做博士后与访问学者。现为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成员。
他认为,成德绵三座城市都位于扬子地块(四川盆地)上,千百年来都非常稳定,不属于任何地震带,也不在活动的地质断裂带上,即使周边发生强烈地震,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害——
地质结构稳成都无“震忧”
记者:汶川大地震的震中距离成都市区仅有几十公里,而且近期余震不断,很多人都在问——成都安全吗?还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李教授:成都很安全,地震以来,我们一家人都在家睡觉,从没有在外面“风餐露宿”。从地质结构看,今后成都应该不会发生大的地震!
记者:为什么?
李教授:这次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波及到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平武、青川等县市,损失惨重;相对而言,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的市区虽然和汶川、绵竹等县市相距不远,震感和损失都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成德绵三座城市都位于稳定的扬子地块上,我们四川盆地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都非常稳定。地球由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等七大板块构成,各个板块又由若干地块构成,中国属于欧亚板块,由华北地块、扬子地块、西藏地块、松潘-甘孜等地块构成(见示意图);世界地震主要发生在大的板块之间,以及板块内部的深大断裂带上,这就是所谓的地震带。这次汶川大地震就是发生在欧亚板块内的川西龙门山断裂带上,但由于成都市区所在的扬子地块很牢固,所以没有遭受重创。
另外,龙门山-松潘-甘孜地块下20公里深处有一套塑性软流层,它导致龙门山松潘构造带不稳定,而四川盆地所在的扬子地块下就不存在这套塑性软流层,而是坚硬的岩石层,所以非常稳定,扬子地块内部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地震。成都、德阳、绵阳三座城市地处四川盆地,都不在活动的地质断裂带上,也不属于任何地震带,本身不会发生大地震,不可能成为地震震中,不会遭到重创,历史上也没有大地震的记录。而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等县市,虽然距离成德绵三座城市不远,却近邻活动的地质断裂带,尤其是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等县区都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因而遭受这次8级特大地震的重创。考虑到岩石应力的最大承受度,这次8级地震应是四川能发生的最大地震。我国地震主要发生在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地,而四川地震大多分布在东经104度以西,主要集中在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金沙江、松潘—较场、龙门山、理塘、木里—盐源、名山—马边—昭通等地震带上,几乎都与地质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建筑7度抗震成都居家“无忧”
记者:从建筑角度来说,成都目前执行7度防震标准,这一标准是否合理?有无必要提高?
李教授: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来表示,建筑防震标准通常为6度—10度。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所有的建筑物都必须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否则建筑物不予以验收。根据建设部2001年7月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家标准,成都建筑抗震标准为7度设防。据测算,这次汶川发生8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度,都江堰等地的烈度为9到10度,而成都主城区烈度为6—7度,大多数建筑的整体结构完好,防震能力基本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个别建筑的墙壁裂纹和天花板脱落是正常反应,不会形成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可以说,成都执行7度防震标准是合理的。
记者:那么,成都建筑防震标准有无必要提高?
李教授:在成都,只要建筑物严格执行7度抗震设防标准,都能经受住地震的考验。要确保建筑安全,就必须达到国家最低抗震设防标准。提高抗震设防标准,从安全角度讲,这肯定是好事,对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而言,抗震设防标准就应“就高不就低”。成都距离龙门山地质断裂带不到100公里,如果条件允许,重要公共建筑最好把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到8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