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后“鸟巢”的困惑 能否实现盈亏平衡?
6月28日,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在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41天时宣布落成。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香港大学开始在广州面试广西、广东、海南3省高考尖子生,“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成为面试讨论主题之一。
“鸟巢”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占地20.4公顷,总用钢量11万吨,拥有9.1万个标准坐席。在经过建设中途的“瘦身”后,“鸟巢”总投资仍然达到了35亿元人民币。更为重要的是,“鸟巢”每年的维护、运营成本将达到5000万元。如此巨大的开销,将使得奥运会后的“鸟巢”不得不思考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都会遇到奥运场馆的赛后经营困难。悉尼是大家公认的奥运场馆设施赛后利用的典范,但是只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1/4大的悉尼奥林匹克公园,2000年奥运会后仍然一直亏损,照目前势头看,它要到2015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此前,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纷纷为“鸟巢”的赛后经营支招,有建议开放观光旅游的;有建议设立公共文体中心的;有建议开发商务会展用途的。“鸟巢”的业主公司似乎胸有成竹,先后在不同场合宣布了他们赛后经营的思路,基本确定了承接文体活动、开发无形资产、出租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块。但是,记者注意到,除“鸟巢”外,在北京新建的其他奥运会场馆,也有不少提出了与“鸟巢”大同小异的经营思路,它们将在奥运会后与“鸟巢”争夺北京现有的市场。虽然“鸟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市场规律将为它向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何况这一切还只是停留在美好的设想与憧憬里。
如果“鸟巢”真能顺利解决“温饱”问题,并且还能奔上“小康”,甚至快速致富,那么在奥运史上将又是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