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美国门店关店近两成 涉及1.2万员工
星巴克的这一决定还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随即上涨了近5%。而在过去的两年中,星巴克的股价一直处在跌势中
星巴克周二(美国东部时间)表示,受到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公司计划在美国关闭约19%的直营门店,即600家门店,此次关店将涉及1.2万名全职或兼职员工,相当于星巴克全球员工约8%。其中,仅有部分员工被安排到临近的门店。截至目前,星巴克尚未发布确切的裁员数据。
根据星巴克方面提供的资料,公司计划在2009年完成关店计划。而即将被关闭的店中将有70%为2006财年开张的门店。星巴克方面表示,计划关闭的600家门店目前的赢利状况均欠佳,且未来预计也难有起色。预计关闭门店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将不超过3.48亿美元。与此同时,星巴克表示,预计2009财年在美国新开张店面数量将少于200家。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peter bocian在与分析师进行的一个电话会议中表示,此举旨在提高公司在美国的利润率,从而完成公司此前所发布的在2009到2011财年内加速提高收入的目标。
星巴克的这一决定还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随即上涨了近5%。而在过去的两年中,星巴克的股价一直处在跌势中。
星巴克大中华区方面表示,本轮裁员仅针对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无关。据星巴克大中华区公关经理励静介绍,目前星巴克在中国有超过630家门店。星巴克2008年的目标是在全球新开2000家门店,其中超过半数是在国际市场。尽管星巴克在美国市场遭遇寒流,但是“我们对国际市场还是充满信心”。励静没有透露星巴克在中国的开店计划,不过她表示,眼下星巴克在一线市场发展的同时,已经将业务拓展到了二线城市。
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和企业竞争加剧,一直处在快速拓展中的星巴克于2000财年利润出现首次下滑。随后公司发展一直磕磕绊绊。麦当劳等大型饮食连锁企业对咖啡业务的强化,直接冲击着星巴克的核心业务。
截至今年3月底,星巴克在全球一共有16226家门店。其中星巴克在美国有7257家直营店,海外有1867家直营店,其余7102家店为加盟店。
谁打碎了星巴克的咖啡梦?
惠正一
就在两年前,咖啡巨头星巴克刚为自己设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未来3~5年内,美国本土和海外市场均开设约1.5万家店铺,年营收增幅达到20%,年利润增幅保持在20%~25%之间。
而在两年后的今天,星巴克突然宣布关闭美国约19%的直营门店。这家一度充满活力的咖啡巨头似乎一夜间陷入了困惑,是谁将星巴克从事业之巅拉了下来?
星巴克对此的解释是美国经济的不景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就是在美国经济衰退期崛起的。
和今天一样,当年低迷的经济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当时星巴克依然能够快速发展,为何?
奥妙仅在于星巴克通过创新的理念,找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定位,也就是说,星巴克将其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产品。借此独特定位,星巴克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一杯星巴克的咖啡价格大约三倍于纽约普通咖啡店的咖啡。然而这并不影响消费者的慷慨,因为星巴克是消费者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场所”。在这里,咖啡豆的醇香萦绕于室内,别致的桌椅、宾至如归的服务令人倍感亲切。而店堂内精心布置的电子插座以及免费的无线网络,可以方便消费者上网和使用各类随身电子设备。这些独到之处令星巴克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然而,当星巴克从西雅图派克市场里面的一家小店变身为闻名四海的“大腕”后,做着咖啡梦的星巴克开始飘飘然起来。充足的现金流、漂亮的财报、一路走高的股价,在这些成绩面前,星巴克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大踏步扩张。甚至开始在食品、影视等领域寻求跨行业发展。
于是,在曼哈顿一个并不宽敞的街角同时出现几家星巴克已经不足为奇。coldstream资本管理分析师ames walsh指出,不少人在批评星巴克过于密集的开店方式。
就在星巴克放言将于3到5年内开到4万多家门店的那一年,华尔街开始向这家生意红火的咖啡巨头泼冷水。而几乎在同时,包括麦当劳在内的竞争对手则开始暗暗发力。为了提振业务,麦当劳推出了高品质咖啡业务直接和星巴克形成竞争。
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星巴克的神话开始逐渐破灭。2007年星巴克全年股价几乎缩水一半。投资者对星巴克的业绩日益不满。就连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也曾在公司一份内部备忘录中指出,过去10年内星巴克店由1000家近乎疯狂地扩张到1.3万家,由此导致了“星巴克体验”的平淡化和“品牌商品化”,极大地削弱了星巴克的品牌。
至此,星巴克由独特的“生活方式”退化为一种商品。
今年1月,星巴克的创始人及灵魂人物霍华德·舒尔茨重新掌舵星巴克,上任伊始他就提出关闭100家店面的计划,并把星巴克复兴的期望寄托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方面。
再次“主政”的霍华德·舒尔茨能否在国际市场如愿以偿呢?
在美国业务不景气的同时,星巴克中国业务却蒸蒸日上。在全线进入华东、华南、华北一级城市之后,星巴克正积极开拓二线城市和新兴市场。星巴克大中华区否认一些海外分析师对其美国开店过密的指责,不过星巴克方面同时表示,在未来的国际市场拓展中,将采取更加严谨的评估方式。
在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之初,中国的年轻人在工作、学习和家庭之外,可供选择的时髦聚会场所其实并不多。然而,今非昔比,星巴克的“第三场所”在美国变味以后,还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