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五度大修 新旧之争
2008年“五一”前夕, “新前门大街将在‘五一’开街迎客”的小道消息成为了众多媒体报道的话题。
然而,“五一”假期中慕名而来的人们只能在围挡的缝隙中一窥前门大街的新貌。这样的情况延续了将近100天,每天有大量的人们等在围挡之后,轮流通过缝隙向里面张望。而这种“低调保密”的姿态与新版本的前门大街引发的争议不无关系。
事实上,2008年的改造是前门大街历史上的第五次大规模修缮。
2007年3月,soho中国花费近54亿元取得前门大街开发权,让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此轮改造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7年5月9日,崇文区政府启动了北京前门大街两侧修缮改造工程。在改造工程启动的庆典上,lv、gucci、范思哲等众多国际品牌代表的出席,亦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洋品牌占领新前门”的猜想和争议。
目前,前门大街的改造是否成功或许无须定下结论,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前门大街选为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的一个标本,以此来讨论旧城改造中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悖论困局。毕竟,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旧城区的改造对于每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城市而言,都是无可回避的难题。
在媒体、商家和群众的关注中,夹杂着来自各方利益的声音,新版本的前门大街于今年奥运前的亮相再次让人们意识到了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的敏感程度。
“这是第一次用修复文物的标准来改造一条商业街。”这是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崇文区政府顾问王世仁评价此次前门大街建筑修缮时说的一句话。
他透露说,在改造之前的几年,对于前门区域的改造规划、设计曾讨论多达十几次,方案也从开始的仿古明清建筑一条街调整到后来恢复上世纪20年代的面貌,以民国的砖混结构建筑为主。对前门大街上遗存的老建筑基本以保存和修复为主,尽力保持原有的面貌,只是在南段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
然而,尽管规划、设计和改造者如此煞费苦心,前门大街的改造依然引发了争议。批评者就指出,尽管修缮让前门大街装饰一新,但是附近的民居所具有的历史风貌却遭到了破坏,甚至呼喊“这导致了将近600年的前门文化在改造中荡然无存”。
“前门改造的规划是以拆迁、牺牲胡同作为代价的。”对老北京的民俗民居有着特别感情的前门“老北京们”也表示。原住民们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潘石屹及他的soho中国,他们认为,开发商只注重了老商业街的商业开发,而没有做好附近胡同的保护规划。而对于这样的质疑,开发商、政府方面一直都没有做出正面回应。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前门大街的改造中,多处老字号门店和老建筑得以保留和修复,则传达了一丝积极的意义,旧城改造中文化保护的思维正在回归。“前门改造的规划、设计,基本上处理好了保与拆、古与今、看与用、仿与创的矛盾等问题,设法使得矛盾各方取得了多赢。”王世仁评价说。
前门改造的争议在提醒人们,旧城改造中商业开发的绝对强势与文化保护的相对弱势,依然是老城区的规划、改造的顽疾。过于强势的房地产商业开发,会使这些历史老街发生基因变异,而让后来者们无法再找回城市的记忆和感觉。
“市场介入旧城的规划、改造,以商业目的为主无可厚非。但文化保护一定要政府主导,不能目光短浅。”上海同济联合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李秉毅建议说,必须要有全面、持续、可执行的保护规划。“以保护为前提的商业开发才会有长久的效益。”而可喜的是,在2008年,这样的觉悟已经成为了众多城市的共识。成都宽窄巷子改造五年终成“成都会客厅”、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出台……它们有的涉及大半旧城,有的要为城市名片,个中分量自是不言而喻。
“必须要以可持续的眼光来看,要以保护为前提,如果没有能力保护,那么宁可不改造、不开发。”李秉毅建议,所有涉及老旧城区的城市规划必须要慎重。
当然,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基本准则和前提的旧城改造,在短期内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甚至还会让地方政府投入一笔钱。但是,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要做一些“赔本的买卖”,以免一些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的出现。
结语:平衡旧城改造中商业开发的强势与文化保护的弱势,是旧城规划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