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铺租金下调 外资百货逆市加速在华扩张
消费市场相对比较坚挺的内地,成了外资品牌的避风港,一直下滑的商业租金也让外资品牌可以花较小的代价站住脚。日本的三越伊势丹上周末宣布,在日本国内消费下滑的情况下,将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开店布局。
来自日本方面的消息称,三越伊势丹正在与上海和天津的房地产开发商等进行接洽。由于本土消费市场萎缩,未来5年内,三越伊势丹计划在中国新开5家大型百货商场,随着在华店铺数量的增加,其有意在3年内成立持股公司,统一管理在华店铺。
据了解,日本的三越伊势丹计划新开的店铺定位大型百货商场,卖场面积都在3万平方米左右,商场经营范围基本与日本相同。目前三越伊势丹在上海、天津等4个城市共有5家店铺,去年其相继关闭了上海、济南两地业绩不佳的门店,今年加大力度扩张实现其结构性的调整。
中国经济快速回暖的势头,让外资百货品牌纷纷加大了在内地的投入。今年年初,日本的另一家百货品牌高岛屋宣布进入中国市场;马来西亚百盛集团则斥资11亿元收购了京内的双全大厦,用于新开门店;今年6月,中国香港新世界百货宣布将投资6000万元至1亿元,用于革新其全国33家连锁门店的形象。
外资百货加速在华扩张,与中国零售市场在全球金融风暴保持正增长、商业物业租金下调有关。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今年以来,国内零售业包括百货业虽然增速变缓,但绝对值并没有下降,从总体看,零售市场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国内经济好转后,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小的零售业可能会较早进入同步增长期。
另外,外资品牌综合本土和中国市场的情况,在华开店扩张既可以化解本土消费需求下滑的情况,也可以在中国百货业静默期中花最少的钱达到目的。(来源:北京商报)
根据全球最大的商业房地产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仕对王府井、西单等京城优质商业物业第二季度租金调查显示,北京优质零售物业首层平均租金达到每天每平方米31元,环比下降5.4%。由于吸纳水平不足,市场整体空置率环比上升了两个百分点,达到9.2%。
目前上海商铺可售面积将近600万平方米,以今年上半年上海累计成交90.25万平方米,即每个月平均15万平方米的成交量推算,要将未来的商铺全部消化,需要40个月的时间。较高的空置率,也促使一些地产商降低了租金门槛。
郭增利表示,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一些国际品牌在其本土市场的销售受到影响,国内外商家有了实质合作需求,这为国内市场引入新品牌提供了绝好机会。但是,从今年的总体情况看,国内的百货品牌没有利用好金融危机形势下品牌调整造成的百货业发展断档期,失掉了逆市增长的机会。接下来,内资品牌不仅要通过销售量带动销售额,同时还要提升品牌形象,多渠道赢得与外资品牌齐头并进的机会。
快乐蜂寻求在华收购机会
菲律宾快餐业巨头快乐蜂在中国积极寻求并购机会,作为其在中国的拓展计划。该公司的投资策略是在无菲律宾人聚集的海外市场收购当地品牌将其做大,而非经营自有品牌。目前,快乐蜂在中国拥有上海永和大王和北京宏状元品牌,是分别于2004年以1,150万美金和2008年以5,550万美金并购所得。快乐蜂在收购永和大王后将店面数量由77家发展到143家,并计划在宏状元现有的39家店铺基础上增开新店。这两个品牌的182家店铺占快乐蜂海外店铺的一半以上。(来源:世邦魏理仕)
奢侈品巨头染指国内商业地产
如果你有40万元,可以买一个LV限量经典包,并享受到专业化定制服务,如果你只有5000元,也可以买一个LV的neverfull包,并享受到同等的服务和尊重。当奢侈品品牌在国外持续疲软,但在中国网罗的人群越来越宽泛、赚取的利润越来越多时,“到中国去”即成为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挺进的目标。
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正在激烈上演。为了牢牢把握市场掌控权,奢侈品品牌越来越迫切地想甩掉中国代理商,由2008年掀起的一股收回代理权之风到2009年愈演愈烈。今年,包括Gucci(古琦)、Zegna(杰尼亚)、Coach(蔻兹)等在内的国际奢侈品品牌商在中国纷纷加大直营力度,并有深入二三线城市之势。更有一些奢侈品品牌,如LV(路易·威登)、Hermes(爱马仕)开始在中国城市收购物业,涉足商业地产领域。
不管是收回代理权直营,还是自购物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一切都是利润的诱惑。 最新的《2009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占全球25%,达到8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在如此诱人的形势下,目前世界知名的奢侈品品牌中的80%已进入中国市场。
这对于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商业地产来说,这似乎是个契机。有业内人士认为,自购门面意味着欧美奢侈品牌开始乘机在中国抄底商业物业,并将愈演愈烈。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记者采访中,商业地产专家以及研究机构专业人士均表示,如何选址、如何执行一整套系统且持续有效的市场策略仍是困扰奢侈品品牌涉足地产的难题。而对于各个城市正深陷招商困局的商业地产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因为国际一线品牌不会因扩张而改变苛刻的要求,所有奢侈品品牌对当地的经济水平、消费能力、交通状况,乃至对购物中心的环境和配备等依然要求严苛。(来源: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