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一线城市楼市集体“遇冷” 问题引深思
黄金周期间,京深穗沪等一线城市的房市集体“遇冷”,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这个反常现象的背后凸显了当前房市存在的三大反差,而这些反差折射出的问题更加值得深思。
反差一:交易量下滑房价仍坚挺
十一期间,京深穗沪等地房市成为消费“井喷”中沦陷的洼地。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十一长假期间,北京期房住宅日均成交额仅为94.88套,较今年“五一”期间住宅日均成交额下降20%以上。
实际上,黄金周一线城市房市交易量疲态尽显并非突如其来,而是近几个月以来“降温”趋势的延续。如今年3月起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逐月快速上涨,至6月达到219万平方米的高点,随后环比便出现下跌。8月,上海住宅成交量仅为166万平方米,环比下跌14.5%。进入9月,成交量依然继续萎缩。
与交易量连续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价并未下跌,有些地方还一路攀升至历史高点。在上海,据上海房地产秋季展示会主办方介绍,此次参展楼盘均价在2万元/平方米左右,大大高于去年1.2万元/平方米的均价。
房市中价格坚挺与交易量下滑的反差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研究院地价所所长赵松指出,价格上涨遏制需求导致交易量下跌,本来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当前持续的价涨量跌,其中就可能存在很多投机因素。赵松认为,持续的“价涨量跌”必然存在潜伏的危险,国家政策应当注意灵活调控。
反差二:开发商不慌消费者观望
一般说来,生意不旺,商家发慌。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房产开发商并未因交易量持续下滑而急着促销。
记者发现,上海房展会期间未见“买房送家电送旅游”等促销招数,且开发商给出的真正折扣优惠也不多,有些还附加了相对“苛刻”的条件。比如,有个别楼盘打出一些现场优惠大都在1万元或“总房价的1%”以内,且前提是“国庆期间签约”;有楼盘宣称可打9.8折,但要符合“现场认购、3天内签约、首付40%”等要求。此外,有不少楼盘“只展不售”。
与此同时,众多认为“房价迟早要跌”的消费者选择了持币待购。搜房网在上海房展会期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的人在此次上海房展会上最关注的是价格走势,有9%的人选择在1个月内买房,而56%的人购房时间将在6个月及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今年以来火暴的销售,开发商已经回笼了巨量的资金,赚得盆满钵满。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而言,在流动性保持宽松的环境下,获取银行信贷更加轻而易举,更是“不差钱”。
反差三:新地王频出老地王空置
自9月份以来,地王频出再次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9月10日,中海地产出价70.06亿元摘得上海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长风6B(B6)、7C两幅地块,一举超越此前的北京广渠路15号地块和上海青浦区赵巷地块两幅天价“地王”。
和新“地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许多老“地王”至今空置。这些空置意味着,大量土地因为人为因素尚未转化成对住宅建设市场的有效供应。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8月底公布的有关数据表明,全市总共有1077公顷住宅用地处于“批而未用”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开发商手中,涉及70多个房地产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开发商拿地后不开工,可能跟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也不排除他们有“囤地”的目的。